
乐红网
2025 百度世界大会,AI 时代的"早起者"再次回到聚光灯下。
大会上,百度创始人李彦宏表示,过去一年,模型能力逐步走出聊天机器人的范畴,数字人技术、代码智能体技术、甚至是通用场景中自主演化寻找"全局最优解"的技术,已有长足发展。
李彦宏称,当 AI 能力被内化为一种原生能力时,智能就不再是成本,而是生产力。"我们更关心如何让 AI 跟我们要做的每一项任务,都能进行有机结合,让 AI 成为企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原生推动力。"
如果说过去十年,中国互联网的关键词是"流量"与"变现",那么接下来的十年,关键词已经切换为"智能"与"长期"。技术周期的真正赢家,从不在短期兑现红利,而在于长期积累与底层布局。
一家早起的公司,经历了漫长的寒夜,百度"起大早、赶大集",正在被时代兑现。"效果涌现"是技术落地的宣言,也是 AI 战略多年从播种到收获的象征。
AI 战略的"长期主义"孤旅
百度在 AI 领域的布局堪称"起大早",可以追溯到 2013 年。
2013 年,全球 AI 浪潮尚未成形,深度学习刚刚从学术实验室走向产业。就在那一年,百度正式成立深度学习研究院(IDL),将 AI 从学术圈拉进产业界。在那时,中国互联网还在瞄准移动互联网红利,只有百度选择投向看不见商业回报的技术研究之中。
2015 年,百度启动无人驾驶"阿波罗计划",成为全球第四家,也是中国第一家大规模投入 L4 级自动驾驶研发的企业。同年,它成立百度大脑,开始系统化整合语音、图像、知识图谱等 AI 基础能力——那时的 AI 尚未流行,"百度大脑"听起来更像理想主义者的实验。
2018 年,云端全功能 AI 芯片"百度昆仑",但当时近乎"逆风而行":NVIDIA 一骑绝尘,国产 AI 芯片生态薄弱。2019 年,百度文心大模型 1.0,那是 ChatGPT 出现的前夜。彼时,大语言模型还只是技术人的小圈层话题,距离普罗大众和商业变现都很遥远。

外部世界不太买账百度的"技术理想"。当时中国互联网正处于移动红利的巅峰,用户增长、流量变现、补贴大战……这些是市场"喜闻乐见"的语言,而不是"冷清"的 AI、芯片和算力。百度的技术路线一度被指责为"过于理想化""脱离商业现实"。
"起大早,赶晚集"——这是百度过去十年最常被调侃的一句话,在社交舆论场,它一度代表技术远超商业兑现的尴尬。但正是这种不追风口的定力,为百度在 AI 时代的爆发埋下伏笔。
2025 年,百度那些曾被认为"不切实际"的布局,正成为 AI 时代科技大公司的"标配"。对比国内其他互联网公司,百度是唯一将 AI 作为核心战略并持续投入的巨头,先人一步的 AI 战略闭环——芯片、框架、模型、应用——终于"逻辑自洽",从单点创新,转化为全栈协同。
准确来说乐红网,百度更像是"起大早、赶大集"。在 AI 的"无人区"坚持了长达十年以上的探索,展现了一家技术公司少有的战略定力。
百度 AI 全栈闭环能力构建的路径与谷歌、微软等国际巨头类似,通过层层协同,形成技术闭环和成本优势。自研模式虽然前期投入大、风险高,但一旦成功,技术自主性更强。
文心大模型是百度的技术核心,自研的 AI 芯片"昆仑芯"提供底层算力支持,自研 AI 计算平台"百舸"为生态企业提供稳定高效的算力服务,"千帆"平台提供 AI 智能体开发工具从而构建围绕百度技术的开发者生态。同时,百度还致力于推动 AI 应用落地,内部多个国民级应用开启了彻底的 AI 革命。
事实上,AI 搜索时代来袭,百度在搜索市场也面临与谷歌类似的压力——如何平衡现有搜索广告的巨额利润与盈利模式尚属早期的 AI 未来。
百度 AI to B 的变现路径相对清晰,其中,智能云业务收入同比增长 27%,在中国 AI 公有云服务市场中位居前列;萝卜快跑全球出行服务在全球已经覆盖了 22 座城市。而在 C 端市场,百度搜索的 AI 化改造正重塑用户体验和变现能力,百度搜索绝大部分的搜索结果由 AI 生成,而首条结果的富媒体覆盖率已达 70%。
从孤独的技术押注,到时代的回馈,百度"起大早"已经有了效果验证。百度的坚持不是抢风口,而是押注底层。当大模型浪潮到来,百度已不再是起早的孤独者,而是具备最深护城河的先行者。
手握AI 王牌:无人驾驶与芯片,领互联网公司之先
事实上,百度在按照自己对技术理解与节奏推进 AI 产业发展的周期。
在国民的印象里,百度是"搜索引擎"的代称。这个标签太过深刻,以至于它在向 AI 公司转型的过程中一度被低估。但资本市场已经开始重新定价百度,2025 年百度的股价回升,正是因为市场发现:它不再是一家流量公司,而是一家"全栈 AI 公司"。
要重估百度,必须先忘掉"百度"。在百度的 AI 故事中,有两项成果最具象地体现了其长期主义的信仰——萝卜快跑与昆仑芯。
四年时间,萝卜快跑经历了从实验室到街头的验证。最新数据显示,萝卜快跑每周订单量超 25 万单,且 100% 为全无人订单。萝卜快跑自动驾驶里程超过 2.4 亿公里,其中全无人里程超 1.4 亿公里,在全球累计提供超 1700 万次的出行服务,是全球最大的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商,领先谷歌旗下的 Waymo。
萝卜快跑已经是 AI 走上街头的中国样本。2025 年,从迪拜、阿布扎比的沙漠再到瑞士的山间湖畔,萝卜快跑不仅成为中国 AI 出海的样本,还证明 AI 不仅能生成文字与图像,也能真实地驱动车轮与城市发展。
百度世界大会上,李彦宏表示,无人驾驶正给城市生活带来颠覆性改变。它不仅改变交通、出行,甚至会改变整个社会生态。
李彦宏引述投资机构 ARK 的研究数据表示,至 2030 年,美国 robotaxi 每英里成本降至约 0.25 美元,打车需求则放大 5 到 7 倍,"当打车足够便宜足够方便的时候,需求就被激发出来了。无人车会成为人们一个全新的、移动的生活空间,带来非常多的新可能。"
而造芯片,同样是所有科技公司最艰难的决定之一。
从 2011 年起,为了深度学习运算的需要乐红网,百度开始基于 FPGA 研发 AI 加速器,并同期开始使用 GPU。在过去几年中,百度对 FPGA 和 GPU 都进行了大规模部署。
2018 年,昆仑芯推出时,全球 AI 芯片市场几乎被英伟达垄断。国产芯片生态基础薄弱,AI 芯片的商业模型也不清晰。但百度认为,算力是 AI 的根基,算力不独立,就没有未来。
昆仑芯成为了百度 AI 的地基。2025 年,昆仑芯迎来"质变",百度点亮国内首个全自研三万卡集群,同时具备训练与推理能力,成为国内首个完全自研的 AI 训练集群,它支撑了千亿参数级文心大模型的训练。该集群获得信通院"五星级"认证,这意味着,中国第一次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 AI 自主算力体系。

2025 百度世界大会上,百度正式发布新一代昆仑芯和超节点产品天池。同时,百度宣布,计划未来五年按年推出新产品,持续打造最硬 AI 云,助力企业内化 AI 能力。
全新一代昆仑芯包括两款产品。其中,昆仑芯 M100 针对大规模推理场景优化设计,提供极致性价比,将于 2026 年上市;昆仑芯 M300 面向超大规模多模态模型的训练和推理需求提供极致性能,将于 2027 年上市。同步发布的天池 256 超节点与天池 512 超节点将于明年正式上市,单个天池 512 超节点就能完成万亿参数模型训练。
目前,昆仑芯已累计完成数万卡部署,成为了百度 AI 关键底座。百度智能云也通过昆仑芯和百舸 AI 计算平台,为大批企业提供了高性能、可扩展的 AI 算力。凭借全栈 AI 云能力布局,百度智能云已连续六年位列中国 AI 云服务市场份额第一。
昆仑芯的意义,不止于技术指标。在全球算力被"卡脖子"的时代,它凸显了中国科技企业的独立自主发展的意志。百度是少有的完成"自研芯片 + 框架 + 大模型 + 应用"全栈 AI 自洽的中国公司。
内化 AI 能力:从"自我重构"到"产业赋能"
十年前,百度是"搜索公司",五年前是" AI 公司",如今,更像是一家" AI 原生企业"。
从 2017 年百度世界大会上,李彦宏宣布全力加码 AI,再到今年,他提出了一个独特的概念——"内化 AI 能力",百度走完了一个从目标到实现的闭环。
这也已经超越了让 AI 赋能千行百业的范畴,而是让产业拥有真正的"原生 AI 能力"。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引发全产业链的 AI 生产力革命。
AI 浪潮初期,市场关注的是爆款应用,中期关注的是生态和算力,而长期价值属于那些能真正把 AI 内化为组织能力的公司。
这也是百度的答案,是将 AI 系统模块化、工具化、产业化。不再是"让每个人用 AI ",而是"让 AI 成为每个系统的底层逻辑"。
从百度自身来看,它已经构建了自我内化 AI 能力,并且全线"自我重构"。

百度最王牌的产品——百度搜索进行了全球最激进的 AI 化改造,搜索结果不是简单地在搜索结果中插入个 AI 摘要,而是把搜索从一个以文字内容和链接为主的互联网应用,转化为一个以图片视频等富媒体内容为主的 AI 应用。
百度还通过 AI API 开放其 AI 搜索能力,已和三星、荣耀、vivo 等主流厂商展开合作。目前,已有 625 家厂商通过百度智能云接入了百度的搜索 API,百度搜索的 AI API 正成为行业技术底座。百度 AI 搜索的月活跃用户达 3.82 亿,连续三季全国第一。
2025 世界大会上,百度文库、百度网盘全新上线的 GenFlow 3.0,成为首个全端通用智能体系统,具备全局记忆、任务协作和自我调用能力,带来全新的人机协同时代;百度慧播星升级为全场景数字人平台,高说服力数字人技术全行业开放,业界首发实时互动型数字人。
过去十年,AI 技术价值的流动路径是从 C 端向 C 端:ChatGPT,DeepSeek 等流行,让普通用户最直接感知到了 AI。
但通用大模型已经卷到"疲软",C 端红利也很快就会触顶。AI 大模型革命也会逐步流向 B 端——从企业系统、生产决策、供应链优化、金融风控,到城市交通调度,新药研发、科学理论等领域。
2025 百度世界大会上发布全球首个可商用的"自我演化"超级智能体百度伐谋,能够在复杂环境下寻找全局最优方案——从港口调度到金融风控,从农田灌溉到能源设计,都可自主优化,甚至超越顶尖的算法专家,抽象复杂问题、建好模型,更能根据条件变化自动迭代,给出最优的动态方案,目前已经正式对外开放。
同时,百度智能云在 AI 公有云市场连续六年排名第一,央企、银行、汽车制造、能源企业都在使用其 AI 底座;百度飞桨开发者超过 2300 万,成为中国 AI 开发生态的核心;千帆平台则成为企业级 AI 操作系统,46 万企业、130 万智能体应用,构成了一个正在扩张的产业生态。
百度全新的 AI 体系中,大模型不再是附加值,而是生产力的一部分。百度也正在让" AI to B "成为中国企业数字化升级的新范式。
结语
在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史上,很少有一家企业像百度这样,它几乎参与了每一次技术革命,它的"起大早",曾经显得孤独、偏执,甚至有些不合时宜。
但十年后的今天,AI 已成为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引擎。那些在风口前十年就开始铺设底层的企业,终于迎来了"复利的时刻"。
当 AI 成为产业升级的主线,算力成为新的石油,全球企业都在争夺" AI 原生企业"的位置时——百度十余年的积累,恰好与时代的需求相遇。百度不再只是一家互联网公司,而是 AI 时代的基础设施提供者。
过去,百度的 AI 布局常被视作自我证明;如今,AI 正在成为各大产业的"标配"。从 2013 年到 2025 年,百度用了 12 年的时间验证一个命题——技术的长期主义终会被时代兑现。时代最终会奖励那些起大早、走得稳、信得久的企业。
长期主义并非口号,而是一种组织能力。它要求企业同时拥有科学家思维,能耐得住孤独,以及工程师精神让技术落地执行,百度的 AI 体系就是在这种张力中被塑造的。
可以说,百度不是"赶上了 AI 时代",而是"等来了 AI 时代",百度的长期主义、全栈布局、技术信仰,正在被时代奖励。在这个需要"技术驱动产业革新"的时代乐红网,"赶大集"的百度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主场。(作者|李程程)
垒富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